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微信扫码登录

使用验证码登录

搜索
查看: 11238|回复: 0

盘点那些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

[复制链接]

117

主题

120

回帖

884

积分

大学生

威望
191
金币
1747
发表于 2015-8-21 19:29:3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1.福寿螺

       简介:福寿螺,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,个体大、食性广、适应性强、生长繁殖快、产量高 ,是餐桌上的佳肴。1981年引入中国,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。食用未充分 加热的福寿螺,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。
       习性:个体大,每只100~150g,最大个体可达250g以上。有巨型田螺之称。福寿螺整个身体由头部、足部、内脏囊、外套膜和贝壳5个部分构成。头部腹面为肉块状的足,足面宽而厚实,能在池壁和植物茎叶上爬行。贝壳短而圆,大且薄,壳右旋,有4~5个螺层,多呈黄褐色或深褐色。有一个薄膜状的肺囊,能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,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。肺囊充气后能使螺体浮在水面上,遇到干扰就会排出气体迅速下沉。
福寿螺与田螺相似,但形状、颜色、大小有区别。福寿螺的外壳颜色比一般田螺浅,呈黄褐色,田螺则为青褐色;田螺的椎尾长而尖,福寿螺椎尾则平而短促;田螺的螺盖形状比较圆,福寿螺螺盖则偏扁。具一螺旋状的螺壳,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,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,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。头部具触角2对,前触角短,后触角长,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。螺体左边具1条粗大的肺吸管。成贝壳厚,壳高7cm,幼贝壳薄,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,壳脐深而宽。贝雌雄同体,异体交配。卵圆形,直径2mm,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,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,在5~6月的气温条件下,5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,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。卵块椭圆形,大小不一,卵粒排列整齐,卵层不易脱落,鲜红色,小卵块仅数十粒,大的可达千粒以上。卵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,如茎秆、沟壁、墙壁、田埂、杂草等上,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,吞食浮游生物等。幼螺发育3~4个月后性成熟,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境条件时迁移外,一生均栖于淡水中,遇干旱则紧闭壳盖,静止不动,长达3~4个月或更长。
       危害:福寿螺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台湾,1981年由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广东。1984年后,福寿螺已在广东广为养殖。由于过度养殖,加上味道不好,它被释放到野外。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强,又繁殖得快,因此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;其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能破坏粮食作物、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,已成为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云南、浙江、上海、江苏等地的有害动物。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福寿螺可自然越冬,年发生两个世代。在广西鹿搴县等地,福寿螺在稻田的发生密度高达16.95个/平方米;水稻受害株率一般为7%~15%,最高达64%。福寿螺食性杂、危害连藕,幼螺可从叶底啃食浮贴水面的荷叶,致使荷叶叶片穿孔或缺刻,严重时叶片被啃食得千疮百孔,难以抽离水面。福寿螺还危害水仙花、兰花等各种水生植物,成为中国南方水域的一大患害。此外,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,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。估计中国南方各省市受其危害的水域(池、湖、水田等)不少于10万公顷。对福寿螺的防治是以化学防治为主,辅以人工防治,养鸭食螺是生物防治方法之一。对福寿螺的生态习性了解不够,防治不力。特别是选用的化学杀螺剂对水体毒性大,严重污染水质;施药量大、成本高、效果差。
福寿螺能够咬断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,导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达20%以上。除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外还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等疾病。人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,会引起人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与脑膜脑炎,引起头痛、头晕、发热、颈部僵硬、面神经瘫痪等症状,严重者会出现瘫痪、嗜睡、昏迷等,甚至死亡。

2.薇甘菊



       简介:薇甘菊,也称小花蔓泽兰或小花假泽兰。是 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,原产于南美洲和中美洲,现已广泛传播到亚洲热带地区,如印度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印度尼西亚、尼泊尔、菲律宾,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、所罗门、印度洋圣诞岛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包括斐济、西萨摩亚、澳大利亚北昆士兰地区,成为当今世界热带、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。大约在1919年薇甘菊作为杂草在中国香港出现,1984年在深圳发现,2008年来已广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。该种已列入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。也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。
      习性:薇甘菊为多年生草质或木质藤本,茎细长,匍匐或攀缘,多分枝,被短柔毛或近无毛,幼时绿色,近圆柱形,老茎淡褐色,具多条肋纹。不同种群的薇甘菊其染色体类型不同,有的种群为二倍体,有的为四倍体(这是薇甘菊生存力极强的原因之一)。薇甘菊从花蕾到盛花约5天,开花后5天完成受粉,再过5~7天种子成熟,然后种子散布开始新一轮传播,所以生活周期很短。薇甘菊幼苗初期生长缓慢,在1个月内苗高仅为11cm,单株叶面积0.33cm2。但随着苗龄的增长,其生长随之加快,其茎节极易出根,伸入土壤吸取营养,故其营养茎可进行旺盛的营养繁殖,而且较种子苗生长要快得多,薇甘菊一个节1天生长近20cm。 在内伶仃岛,薇甘菊的一个节在一年中所分枝出来的所有节的生长总长度为1007米。由于其蔓延速度极快,故有些学者称其为“一分钟一英里的杂草”。
       危害: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,在其适生地攀援缠绕于乔灌木植物,重压于其冠层顶部,阻碍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继而导致附主死亡,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有害植物之一。在中国,薇甘菊主要危害天然次生林、人工林,主要对当地6~8米以下的几乎所有树种,尤其对一些郁闭度小的林分危害最为严重。危害严重的乔木树种有红树、血桐、紫薇、山牡荆、小叶榕;危害严重的灌木树种有马缨丹、酸藤果、白花酸藤果、梅叶冬青、盐肤木、叶下珠、红背桂等;危害较重的乔木树种有龙眼、人心果、刺柏、苦楝、番石榴、朴树、荔枝、九里香、铁冬青、黄樟、樟树、乌桕;危害较重的灌木植物有桃金娘、四季柑、华山矾、地桃花、狗芽花等。薇甘菊又名小花假泽兰,生长迅速,不耐荫,通过攀缘缠绕并覆盖附主植物,对森林和农田土地造成巨大影响。由于薇甘菊的快速生长,茎节随时可以生根并繁殖,快速覆盖生境,且有丰富的种子,能快速入侵,通过竞争或他感作用抑制自然植被和作物的生长。在马来西亚,由于薇甘菊的覆盖,橡胶树的种子萌发率降低27%,橡胶树的橡胶产量在早期32个月内减产27%~29%;在东南亚地区,薇甘菊严重威胁木本植物,油棕、椰子、可可、茶叶、橡胶、柚木等都受危害。由于薇甘菊常常攀缘至10米高的树冠或灌木丛的上层,因此,清除它时常伤害附主作物。

3.水葫芦



        简介:水葫芦即凤眼莲。浮水植物。根生于节上,根系发达,靠毛根吸收养分,根茎分蘖下一代。叶单生,直立,叶片卵形至肾圆形,顶端微凹,光滑;叶柄处有泡囊承担叶花的重量,悬浮于水面生长。秆(茎)灰色,泡囊稍带点红色,嫩根为白色,老根偏黑色。穗状花序,花为浅蓝色,呈多棱喇叭状,上方的花瓣较大;花瓣中心生有一明显的鲜黄色斑点,形如凤眼,也像孔雀羽翎尾端的花点,非常耀眼、靓丽。 蒴果卵形,有种子多数。
       习性:浮水草本,高30-60厘米。须根发达,棕黑色,长达30厘米。茎极短,具长匍匐枝,匍匐枝淡绿色或带紫色,与母株分离后长成新植物。叶在基部丛生,莲座状排列,一般5-10片。凤眼莲喜欢在向阳、平静的水面,或潮湿肥沃的边坡生长。在日照时间长、温度高的条件下生长较快,受冰冻后叶茎枯黄。每年4月底5月初在历年的老根上发芽,至年底霜冻后休眠。在水质符合、气温适当、通风较好的条件下株高可长到50cm,一般可长到20~30cm,如漂浮到沼泽地的边坡,潮湿的岸边株高只有10~20cm。凤眼莲萌蘖非常快,母株仲春发芽后长到6~8片叶就开始萌发下代新苗。先是小苗长出两片叶,紧接着长出主根(肉根),随着叶片增多,主根增长,伸到不影响母株的水面生长。生长较壮的母株一次可分蘖4~5株新苗,因此繁殖非常快。
       危害:凤眼莲对其生活的水面采取了野蛮的封锁策略,挡住阳光,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,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,导致水生动物死亡。同时,任何大小船只也别想在水葫芦的领地里来去自由。不仅如此,凤眼莲还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,凤眼莲死后腐烂体沉入水底形成重金属高含量层,直接杀伤底栖生物。正可谓三位一体式的灭绝战术!水葫芦原产于南美,在原产地巴西由于受生物天敌的控制,仅以一种观赏性种群零散分布于水体,1844年在美国的博览会上曾被喻为“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”。自此以后,水葫芦被作为观赏植物引种栽培,现已在亚、非、欧、北美洲等数十个国家造成危害,在北纬40(葡萄牙)至南纬(新西兰)之间的大部分热带、亚热带地区均在分布,并形成患害。19世纪期间引入东南亚,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,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中国内地各省,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,后逃逸为野生。由于其无性繁殖速度极快,现已广泛分布于华北、华东、华中、华南和西南的19个省市,尤以云南(昆明)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河南等省的入侵严重,并已扩散到温带地区,如锦州、营口一带均有分布。由于繁殖迅速,又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(虽然有多种野生、家养动物以其茎叶为食,但取食量较小,与其庞大的生长量相比毫无影响),在我国南方江河湖泊中发展迅速,成为我国淡水水体中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。凤眼莲主要在中国南方分布;由于北方河流有冻结期,凤眼莲无法在自然状态下生存。但随着全球变暖和它的自然选择进化,其危害区有向北拓展的趋势。中国有这种水葫芦184万吨,其中,为了防止水葫芦的危害加强,政府投资数亿元捕捉水葫芦,捕捉出了60多万吨。入侵最严重的地区,最早被报道的有滇池,其它还有太湖流域等。

4.非洲大蜗牛



      简介:非洲大蜗牛是中大型的陆栖蜗牛。成体壳长一般为7~8厘米,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。夜行性,杂食性,大多是在潮湿环境中活动,喜欢在下雨及夜间出没。平时躲在阴凉的地方,且在壳口上做一层白膜(假口盖),只余一个小孔来呼吸,将螺肉缩入壳内以防脱水,等到环境转好后再出来。食物包括农作物、林木、果树、蔬菜、花卉等植物,饥饿时也取食纸张和同伴尸体,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,可危害500多种作物。该物种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,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,食用则危害极大。非洲大蜗牛一次可以产下30到700粒卵,繁殖很快。已被列入中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,对蔬菜等农作物危害极大,系国家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。
      习性:非洲大蜗牛贝壳大型贝壳大型,通常体长7~8厘米,最大20厘米,体重可达32克。适宜于非洲大蜗牛生长、繁殖的地区为海拔800m以下的低热河谷区。非洲大蜗牛生活的适宜气温为15~38℃。土壤湿度为45%~85%:最适宜的气温为20~32℃,土壤湿度为55%~75%。当气温低于14℃,土壤湿度低于40%或气温超过39℃.土壤湿度达90%以上时。非洲大蜗牛即产生蜡封进行休眠或滞育。人类活动货物的流通、人为的携带,是非洲大蜗牛传播的主要途径;生产、生活垃圾的堆积,为非洲大蜗牛的栖息、繁衍提供了场所。喜好潮湿的环境。生活环境为陆地,主要栖息于菜地、农田、果园、公园、橡胶园里、杂草丛生、树木葱郁、农作物繁茂阴暗潮湿的环境以及腐殖质的土壤里、枯草堆、洞穴中以及树枝落叶和石块下。非洲大蜗牛具有昼伏夜出性、群居性,喜阴湿环境。白天栖息于阴暗潮湿的隐蔽处和藏匿于腐殖质多而疏松的土壤下、垃圾堆中、枯草堆、土洞或乱石穴内。晚上8:00以后开始爬出活动,9:00~11:00是活动高峰。次日早上5:00左右返回原居地或就近隐藏起来。畏光怕热,最怕阳光直射。对环境极为敏感,当湿度、温度不适宜时,蜗牛会将身体缩回壳中并分泌出粘液形成保护膜,封住壳口,以克服不良环境的干扰。以蔬菜、花卉等农作物为食。寄主是木瓜、木霜、仙人掌、面包果、橡胶、可可、茶、柑桔、椰子、菠萝、香蕉、竹芋、番薯、花生、菜豆、落地生根、铁角蕨、谷类植物(高粱、粟等)。
       危害:该种雌雄同体,异体交配,繁殖力强。每年可产卵4次,每次产卵150~300粒。卵孵化后,经5个月性发育成熟,成螺寿命一般为5~6年,最长可达9年。交配时间在晚上9:30~11:00,卵产于腐殖质多而潮湿的表土下1~2cm的土层中或较潮湿的枯草堆、垃圾堆中,每头产卵量150~300粒,5~6个月性成熟。非洲大蜗牛的侵害对象包括农作物、林木、果树、蔬菜、花卉等植物,饥饿时也取食纸张和同伴尸体,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,可危害500多种作物。“非洲大蜗牛”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,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,食用则危害极大。非洲大蜗牛是公认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最糟糕的一种蜗牛。它吃掉大量的本土植物,改变栖息地。竞逐原生蜗牛。非洲大蜗牛也可能替掠食动物提供一个替代的食物来源,改变食物链,进而改变本土生态系统。如果掠食动物也是入侵种,可能会有不幸的后果。非洲大蜗牛是一些病原体和寄生虫的病媒体,会传播鼠肺线虫,感染人类造成一种脑膜炎。2013年9月20日,南宁市郊出现非洲大蜗牛,繁殖力极强,不过所幸在广西有天敌,而且可以用农药灭杀,因此,没有造成大规模的爆发。

5.美国白蛾



       简介: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、秋幕毛虫、秋幕蛾,属鳞翅目,灯蛾科,白蛾属。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。主要危害果树、行道树和观赏树木,尤其以阔叶树为重。对园林树木、经济林、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。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。
       习性:美国白蛾的雌雄异型,成虫白色雌蛾体长9-15mm,翅展30-42mm。雄蛾体长9-14mm,翅展25-37mm。雄蛾触角双栉状,前翅上有几个褐色斑点。雌蛾触角锯齿状,前翅纯白色。成虫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为橘黄色,颈节及跗节大部分为黑色,前中跗节的前爪长而弯,后爪短而直;老熟幼虫头黑色具光泽,体色为黄绿至灰黑色。背部有1条黑色或深褐色宽纵带,黑色毛疣发达,毛丛呈白色,混杂有黑色或棕色长毛。卵球形。幼虫体色变化很大,根据头部色泽分为红头型和黑头型两类。蛹长纺锤形,暗红褐色,茧褐色或暗红色,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体毛组成。美国白蛾繁殖能力强、扩散快,每年可向外扩散35~50千米。美国白蛾属典型的多食性害虫,可为害200多种林木、果树、农作物和野生植物,其中主要为害多种阔叶树。最嗜食的植物有桑、白蜡槭(糖槭),其次为胡桃、苹果、梧桐、李、樱桃、柿、榆和柳等。美国白蛾在我国华北地区一般一年发生3代,以蛹越冬。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下旬,是越冬代成虫羽化期,并产卵。幼虫5月上旬开始危害,一直延续至6月下旬。7月上旬,当年第1代成虫出现,成虫期延至7月下旬。第2代幼虫7月中旬开始发生,8月中旬为其危害盛期,经常发生整株树叶被吃光的现象。8月,出现世代重叠现象,可以同时发现卵、初龄幼虫、老龄幼虫、蛹及成虫。8月中旬,当年第2代成虫开始羽化;第3代幼虫从9月上旬开始危害,直至11月中旬;10月中旬,第3代幼虫陆续化蛹越冬。越冬蛹期一直持续到第二年5月。由于气候及各种天敌的作用,越冬蛹残废率很高,能达到70%至80%。
      危害:白蛾是近几年来在沿海地区园林树木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,它食性杂,繁殖量大,适应性强,传播途径广,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。它喜爱温暖、潮湿的海洋性气候,在春季雨水多的年份,危害特别严重。美国白蛾的危害一点不亚于森林火灾。据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总工程师吴坚介绍,国务院办公厅为防治美国白蛾专门下发了通知,这是中国林木害虫防治史上的第二次,第一次下发通知是为防治松材线虫病。这次国办再次下通知,说明防治美国白蛾的紧迫性。根据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介绍,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辽宁、山东、陕西、河南等7个省市已经出现了美国白蛾疫情,其中,北京涉及到了9个区(县),分别是朝阳、丰台、怀柔、密云、平谷、昌平、大兴、通州和顺义。1995年在天津市,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.主要通过木材,木包装等进行传播,还可通过飞翔进一步扩散.其繁殖力强,扩散快,每年可向外扩散35~50km。可危害果树,林木,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,在果园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览区,林荫道,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,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,严重威胁养蚕业,林果业和城市绿化,造成惊人的损失.此外,被害树长势衰弱,易遭其他病虫害的侵袭,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.幼虫喜食桑叶,对养蚕业构成威胁。


6.假高粱



      简介:假高粱是谷类作物、棉花、苜蓿、甘蔗麻类等30多种作物田里的主要杂草。它不仅使作物产量降低,还是高粱属作物的许多害虫和病害的寄主。它的花粉可与留种的高粱属作物杂交,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危害,被普遍认为是世界农作物最危险的杂草之一。
      习性:多年生草本,茎秆直立,高达2米以上,具匍匐根状茎。叶阔线状披针形,基部被有白色绢状疏柔毛,中脉白色且厚,边缘粗糙,分枝轮生。小穗多数,成对着生,其中一枚有柄,另一枚无柄,有柄者多为雄性或退化不育,无柄小穗两性,能结实,在顶端的一节上3枚共生,有具柄小穗2个,无柄小穗1个。假高粱适生于温暖、湿润、夏天多雨的亚热带地区,是多年生的根茎植物,能以种子和地下根茎繁殖。开花始于出土7周之后(一般在6~7月),一直延续到生长季节结束。在花期,根茎迅速增长,其形成的最低温度是15~20℃,在秋天进入休眠,次年萌发出芽苗,长成新的植株。假高粱耐肥、喜湿润(特别是定期灌溉处)及疏松的土壤。常混杂在多种作物田间,主要有苜蓿、黄麻、棉花、洋麻、高粱、玉米、大豆等作物。在菜园、柑桔幼苗栽培地、葡萄园、烟草地里也有发生。也生长在沟渠附近、河流及湖泊沿岸。
      危害:恶性杂草。生长在轮作作物、多年生作物地,对作物危害较严重。可通过生态位竞争使作物减产,还是多种致病微生物和害虫的寄主,此外可与同属其他种杂交。牧草,固土,杂草,可妨碍农田、果园、茶园的30多种作物生长,假高粱具有一定毒性,苗期和在高温干旱等不良条件下,体内产生氢氰酸,牲畜吃了,会发生中毒现象为最重要的检疫杂草,其繁殖能力非常强,通过种子和地下发达根茎繁殖,一旦定居,很难清除,是世界性的恶性杂草。侵染处,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,对本土植物影响较大。假高粱原产地中海地区,现在已传入很多国家,国内山东、贵州、福建、吉林、河北、广西、广东、北京、甘肃、安徽、江苏等地局部发生。

7.豚草



      简介:豚草又名艾叶破布草、美洲艾,隶属于菊科豚草属,为一年生草本植物。吸肥能力和再生能力极强,在土壤中吸收很多的氮和磷,造成土壤干旱贫脊,严重影响作物生长。叶子中含有苦味物质和精油,乳牛食入可使乳品质量变坏,带有恶味。豚草还可传播病虫害,豚草花粉是引发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症的主要病源。
     习性:为一年生草木,高20~250厘米。茎直立,具棱,多分枝,绿色或带暗紫色,被白毛。豚草再生力极强。茎、节、枝、根都可长出不定根,扦插压条后能形成新的植株,经铲除、切割后剩下的地上残条部分,仍可迅速地重发新技。生育期参差不齐,交错重叠。出苗期从3月中下旬开始一直可延续到10月下旬。喜湿怕旱。豚草是浅根系植物,不能吸取土壤深层的水分,深秋旱季普遍出现萎蔫枯凋现象,而长在潮湿处的豚草生长繁茂。抗寒性较强。成株豚草能度过零下3~5℃的寒冬,成为越年生豚草。生长密集成片。由于豚草果实一般散落在植株四周1~1.5m半径的地上,连年如此,便形成密集成片生长的群体。豚草的结籽量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,但一般单株结籽量为800~1200粒,多达1.5~3万粒,少的在500粒以下。
      危害:豚草吸肥能力和再生能力极强,植株高大粗壮,成群生长,有的刈过5次仍能再生,种子在土壤中可维持生命力4~5年,一旦发生难于防除。它侵入各种农作物田,如小麦、玉米、大豆、麻类、高粱等。豚草在土壤中消耗的水分几乎超过了禾本科作物的两倍,同时在土壤中吸收很多的氮和磷,造成土壤干旱贫脊,还遮挡阳光,严重影响作物生长。豚草的叶子中含有苦味的物质和精油,一旦为乳牛食入可使乳品质量变坏,带有恶味。豚草还可传播病虫害,如甘蓝菌核病,向日葵叶斑病和大豆害虫等。豚草是直立的一年生草本,容易与野艾草混淆。这种有植物“杀手”之誉的外来植物不光在江西疯长,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河南、河北、北京、上海等19个省市也频频发现,令人生畏的豚草遍布在这些省市一些交通干线的路旁、渠道、河岸和院落、街道、垃圾堆、宅旁、公园、果园、旱地等处。全国已经形成了沈阳、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武汉等五个豚草繁殖传播中心。

8.拟鳄龟(小鳄)

       简介:龟鳖目;曲颈龟亚目;鳄龟科;拟鳄龟属;拟鳄龟。拟鳄龟最大背甲长49.4公分。背甲就像半球形的屋顶,有些微小的锯齿状,颜色自暗橄榄绿到棕色都有。头与四肢很有力,尾巴相当长,而腹甲相对而言则较小。
       习性:鳄龟的食性杂,偏肉食性,主食鱼、虾、蛙、蝾螈、小蛇、鸭、水鸟,间食水生植物,掉下的水果。喜夜间活动、摄食。性情凶猛残暴,能连同身体扭头转向寻找攻击目标,甚至追咬。指、趾具蹼,水栖性,息栖在深河、湖泊、泥潭、,偶尔接触咸水区域。每年4-9月交配,5-11月产卵期,6月是旺季。每窝卵有11-83枚,通常有20-30枚,卵呈白色,圆球形,外表略粗糙,直径23-33毫米,重7-15克。0℃~38℃正常生活,10℃以上可正常越冬,12℃以下进入浅冬眠状态,6℃时进入深度冬眠, 15℃~17℃少量活动,18℃以上正常摄食,20℃~33℃最佳活动、觅食,28℃~30℃最佳生长,34℃以上少动,伏在水底及泥沙中避暑。
       危害:鳄龟在亚洲也算是外来入侵物种。特别是国内现在正大力发展食用小鳄龟的人工饲养,已有不少从人工饲养场逃逸出来的个体流到野外。所以大家一定要像抵制巴西放生那样抵制拟鳄龟的放生。虽然规模还没有巴西这么严重,但同样是需要引起关注的。在不久的将来小鳄龟将成为第二代危险中国生态环境的“巴西”,且这种“巴西”的个体大的程度足以对人造成伤害。


我们因同样的爱好,相聚在这里,希望大家踊跃发言,文明交流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张家口宠物网 ( 冀ICP备13017943号 )

GMT+8, 2024-5-4 05:27 , Processed in 0.083946 second(s), 23 queries .